部分组件企业上压下顶双重夹击之下,开工率已明显不足,最下游的电站更是拿批文跑马圈地多,实地开工建设少。
在投资者交流平台上,双良回复,2022年力争具备50GW左右产能的投产条件。接下来,双良开启了密集接单模式,从2021年10月至今,双良拿下润阳、爱旭、正泰等11家企业超900亿硅片长单,提前售出超101亿片+4万吨硅片硅碇。
至此,中环开启产能加速度。光伏产业链利润丰厚环节,硅片当属其一,其在造就巨无霸明星企业的同时,也吸引了一众新玩家集结。叠加宜宾基地,高景硅片总产能将达80GW,直追第一梯队。无论是产能数据亦或市场份额,隆基、中环可谓牢牢固守着双雄称霸的战局。2022年5月,中环再度调整募投项目,将原计划投入集成电路用8-12英寸半导体硅片之生产线项目中的剩余募集资金全部用于DW四期项目的建设,新增年产30GW太阳能光伏硅片(G12)产能。
到2022年底,仅隆基、中环两大巨头,单晶硅片产能将近300GW。另一大龙头企业中环2020年与隆基的产能差距最大达到30GW加快扩大新型储能装机规模。
(贵任单位:市绿化市容局、市规划资源局、市农业农村委、市发展改革委)2. 巩固提升森林碳汇能力。到2025年,形成全市392吨/日的医废处置能力,建成大中小型医疗机构全覆盖的医废收运体系。优化综合交通运输结构,大力发展铁路、水运等集约化的运输方式。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行业协会和其他各类社会组织作用,督促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统筹规划、有序推进新型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严控总量规模,向具有重要功能的数据中心适当倾斜。到2025年,需求侧尖峰负荷响应能力不低于5%。
(责任单位:市科委、市发展改革委、市教委)4. 完善技术创新体制机制。(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市场监管局)(四)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行动建立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能耗和碳排放约束机制,推动实施超低能耗建筑规模化发展、既有建筑规模化节能改造、建筑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应用等重点举措。严格控制新增项目,严禁新增行业产能巳经饱和的两高一低项目,除涉及本市城市运行和产业发展安全保障、环保改造、再生资源利用和强链补链延链等项目外,原则上不得新建、扩建两高一低项目。到2025年,中心城绿色交通出行比例达到75%;到2035年,达到85%。
十五五期间,全市新建居住建筑执行超低能耗建筑标准的比例达到50%,规模化推进新建公共建筑执行超低能耗建筑标准。大力推进低碳冶金、低成本可再生能源制氢、光储直柔建筑能源系统、大容量风电、高效光伏、大功率液化天然气发动机、大容量储能、新能源交通工 具、低成本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合成燃料、节能降碳减污增效协同等技术创新。推广使用高效照明、电动农凭车、节能环保灶具、农机、渔船等设施设备。新建建筑按照本市绿色建筑管理办法执行。
各区要结合自身能源和产业特点,提出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碳达峰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科学制订本区碳达峰实施方案,经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后,由各区印发实施。大力发展绿色债券,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企业上市融资、挂牌融资和再融资。
完善能耗双控和碳排放控制考核机制,对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指标实行协同管理、协同分解、协同考核。推动实施吴泾、高桥地区整体转型,进一步压减石化化工行业煤炭消费。
(责任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科委、市机管局、市房屋管理局)4. 推进农村建设和用能低碳转型。推进规模化园艺场蔬菜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布局一批集中利用设施。保持石油消费处于合理区间,逐步调整汽油消费规模,大力推进低碳燃料替代传统燃油,提升终端燃油产品能效。1. 深入推进各区如期实现碳达峰。完善用电需求响应机制,开展虚拟电厂建设,引导工业用电大户和工商业可中断用户积极参与负荷需求侧响应,充分发挥全市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平台作用,深入推进黄浦建筑楼宇电力需求侧管理试点示范,并逐步在其他区域和行业推广应用。强化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示范引领,以低碳为重要导向,加快探索规划引领、土地集约节约利用、重大产业项目准入、绿色金融引导、区域协同达峰等重大体制机制创新。
在城市更新和旧区改造中,严格实施建筑拆除管理制度,杜绝大拆大建。将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增加考核权重,加强指标约束。
发展再制造产业,扩大汽车零部件、机电产品等领域再制造规模,进一步扩大再制造产业能级和规模。采取强有力措施,对两高一低项目实行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
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责任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市发展改革委、市市场监管局、市机管局、市房屋管理局)3. 加快优化建筑用能结构。
营造自然紧凑的乡村格局,保护村庄乡土气息,营造良好的自然景观和乡村生境。将绿色低碳作为产业发展重要方向和新兴增长点,着力打造有利于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的政策制度环境,鼓励支持各区、各园区加大力度开展绿色低碳循环技术创新和应用示范,培育壮大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循环再生利用、储能和智能电网、碳捕集及资源化利用、氢能等绿色低碳循环相关制造和服务产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绿色低碳人才培养机制,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加快新能源、储能、氢能、碳减排、碳汇、碳排放权交易等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建设一批绿色低碳领域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和示范性能源学院。(贵任单位:市科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3. 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
强化粪污还田利用过程监管,提高畜禽粪污处理利用管理水平,到2025年,本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8%。推进会展业绿色发展和办展设施循环使用。
持续提高船舶能效水平,加快发展电动内河船舶,新增环卫、轮渡、黄浦江游船、公务船等内河船舶原则上采用电力或液化天然气驱动,积极推广液化天然气燃料、生物质燃料以及探索氢、氨等新能源在远洋船舶中的应用。(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国资委、上海证监局、市生态环境局)4. 强化领导于部培训。
畅通建筑垃圾资源化产品利用渠道,加大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研发推广力度,制定再生建材强制使用政策,促进再生建材高水平利用。积极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推广以分布式新能源十储能为主体的微电网和电动汽车有序充电,积极探索应用新型储能技术,大力发展低成本、高安全和长寿命的储能技术。
1. 深入推进节能精细化管理。全面落实海洋生态红线保护管控措施,严格保护自然岸线。坚持市内、市外并举,落实完成国家下达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推动可再生能源项目有序开发建设。完善湿地分级管理体系,健全湿地监测评价体系。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市交通委)4. 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一、主要目标十四五期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明显优化,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升,煤炭消费总量进一步削减,与超大城市相适应的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构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研发和推广应用取得重要进展,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得到普遍推行,循环型社会基本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政策体系初步建立。
到2025年,累计净增森林面积2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9.5%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900万立方米左右;到2030年,森林覆盖率力争达到21%,森林蓄积量达到1100万立方米左右。探索建立长三角区域固体废物利用处置设施白名单制度,建立供需信息共享机制,以废酸等危险废物和焚烧炉渣为重点,推动建立长期稳定的协同处理机制和设施共建共享机制。
按照国家核算体系和方法的统一要求,加快建立本市各区域、重点领域和重点企业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责任单位:市海洋局、市规划资源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绿化市容局、市农业农村委)4. 增强湿地系统固碳能力。